20241011_ISM
Warm neutral medium
仍然以吸收线为主,最重要的是 Lyman alpha forest
Lyman Alpha Absorption #
多个红移处的 Lyman alpha 波长是相同的,但是连续辐射在持续红移,造成多段吸收
大部分质量位于 IGM 中,可以认为 IGM 密度和宇宙平均密度类似
Gunn Perterson Effect: 对于低红移的 quasar 观测发现吸收线并不彻底和完全,而理论计算 $\tau$ 量级在 1e4 量级,说明 IGM 大部分是电离的,能够造成吸收的中性原子的比例可能只有 1e-4
宇宙中大部分原子处于电离状态,称为 reionization
更高红移的 quasar 的 Lyman alpha 吸收非常完全,说明宇宙早期星际介质并不是完全电离的,有大量中性原子存在
Lyman alpha 的局限性在于
- 位于紫外波段
- 地基望远镜不可用
- 需要较强的 UV background 才能观测吸收线;或者周围有很强的辐射来使 IGM 电离产生 Lyman alpha emission
- 激发温度高,原子基本处于基态,吸收能力很强
- 光深很高,经历了大量消光才被观测到
HI 21cm #
用于示踪中性氢的分布
- Einstein coefficient 很低,基态存活时标很长
- 地基可以观测射电信号
- 激发温度很低,可以观测发射线
两种自旋 configuration 的数目之比大约是 $n_u /n_l=3$,(由于激发温度很低)基本仅和简并度 g 有关。
计算吸收强度 #
在 21cm 辐射中,受激辐射是比较重要的,最终效应是减弱吸收(以一个 $\frac{h\nu}{kT}$ 的比例)
一个具有恰当能量的光子进入氢介质之后,被两种过程吸收:absorption 和 stimulated emission
受激辐射发射出来的两个光子方向是随机的,不会再沿原先的路径
对于 lifetime 较长的反应,基本可以不考虑 Lorentz 展宽
对于典型值,可以计算出光深在 0.3 量级,对辐射的传播属于光薄介质
不透明度在辐射转移中的作用是
可以改写为
右边第二项称为 source function
用 antenna temperature $T_A$ 简化计算之后得到
21cm 谱线对波长积分之后,正比于 line-of-sihgt 的氢原子柱密度。
这些性质对于一些低能量的谱线也适用,比如一些分子谱线
对激发温度的检测 #
对一个 BL Lac 背景下的分子云气体进行观测,再视线稍微偏移开背景射电源一些只观测分子云气体,可以计算出激发温度,大约是 100K 量级。
Maser (Microwave Amplified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) #
在激波/高能辐射源的影响下,高能态的原子数目可能高于低能态原子数目,此时的激发温度为负数,分子云对于辐射的作用是指数放大
激波/高能辐射源和旋臂是高度相关的,可以用于绘制星系结构
21cm 线的激发机制 #
辐射过程包括吸收、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
碰撞过程也可以造成低能态和高能态之间的转换,包括碰撞激发、碰撞退激发以及自发退激发
仅考虑辐射造成的激发及其反过程,高能态和低能态的数目之比也是符合 Boltzmann 分布的,温度为辐射本身的温度
碰撞激发 #
碰撞激发速率和 collider 的密度有关
在平衡条件下,碰撞系数之间也存在关联
考虑全部情况,可以计算出双态之间的数目比为
如果辐射温度等于气体的温度,也就是黑体谱温度和粒子平衡的 Boltzmann 分布温度相等,整个系统处于 LTE 下。最后数目比与 $n_c$ 以及 $n_\gamma$ 无关。
临界密度:衡量辐射去激发和碰撞去激发的重要性比较。如果介质的密度更高,则碰撞激发占主导。
对于 21cm 线,实际上是碰撞退激发占主导。但是反应速率仍然很低。
[CII] 158 micron 线是 ISM 的主要 coolant
- 临界密度很低,所以能量不会以碰撞方式回到 ISM 中,而是以光子形式辐射出去
- 属于禁线,低能态很难跃迁到高能态,光子很容易离开 ISM
对于禁线来说,冷却效率的瓶颈在于从低能态激发到高能态的效率
禁线是低温下的主要冷却机制,而高温下可以依靠电离作为主要冷却机制
太阳系附近的辐射场 #
最高能和最低能的辐射都是非热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