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ykoff2012RobustOpticalRichness

  • R12: 同样是 redMaPPer 的前期准备工作
  • 1026: 博资考之前再回来看一下
  • gemini https://aistudio.google.com/prompts/1CgMVQoeD0j5uiinEqiPVFQH5zyyn8fvi
  • 这里其实是 paper3,在 R09 和 R12 之间还有一篇 rozo 11,结论是外部噪声的来源主要是 mis-centering 以及 projection effect
  • 更低的 luminosity cutoff 可以进一步减小 scatter,减小到了 0.2~0.3 的水平,和 X-ray 相当
  • 将蓝色星系纳入计算或者采用 luminosity 加权都会起反作用

Brief #

  • 在 R09 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可能的改进,标准仍然是相对 X-ray 的 scatter
    • 比较重要的几个改动是引入 tilt、luminosity 截断设置为 0.2 以及 1.0 和 0.2 的参数选择
  • 这篇其实很重要,可以看出 Rykoff 他们设计 redMaPPer 的时候很多地方为什么要如此设置
    • 很多想法都值得学习,也就是在一个算法的基础上可以寻求哪些方面的改变
  • 这里作者认为这个 richness 已经非常接近 optical method 能达到的上限

Intro #

  • cluster cosmology 的核心问题是用 mass proxy 示踪 halo mass 的不确定性
    • maxBCG 的 scatter 大约是 0.45,而理论极限大约是 0.20~0.25
  • 将和 X-ray 的 scatter 作为标准

Data #

  • 使用的是 SDSS 以及 RASS 的数据,仍然是基于 maxBCG catalog
  • X-ray 数据并不是直接 cross match 而是使用原始的 photon map 测量 cluster X-ray flux
  • 仍然在所有的 richness 标准下都取前 2000 个 cluster

Method #

  • mstar 对红移的依赖关系体现在 Schechter 分布的计算中,这里还设置了 faint end slope 是 -0.8
  • 这里的 NFW profile 的中心区域也设置了一个常数值以避免中心奇点

Improvement #

  • 将 blue galaxy 也加入 richness 的测量中,发现结果更差了
    • 蓝色星系可能刚刚落入 cluster 中,和 cluster 的物理关联更少
  • 将 red sequence tilt 引入模型,发现没有明显提升
  • going deeper: 发现将 luminosity 从 0.4 Lstar 降低到 0.2 Lstar 之后 scatter 有明显的降低,但是从 0.2 开始继续降低不会有继续改善
  • 换用其他的 radial filter 改变不大
  • 用 luminosity 进行加权发现结果变差了
    • 说明亮星系并不比暗星系携带更多的信息
    • 那不是反向加权会更好吗?也就是暗星系反而应该比亮星系多贡献一些?
  • 在采用以上所有参数的基础上,探索 R0 和 beta 的最佳取值:得到了 $1h^{-1}\ \text{Mpc}$ 和 $\beta=0.2$ 的结果

Systematics #

  • 测试了不同 filter 组合的效果,发现只要能跨过 4000A 的 color 就是可以正常工作的
  • 手动改变背景 0.5~1.5 倍也不会有问题,lambda 的偏差仅有 20% 左右
  • red sequence intrinsic scatter 的变化也不会有影响,这里尝试了 0.03-0.07
    • 甚至最后 python 版本里面好像都没有用到这个数值
  • 对于测光零点的改变也不敏感
  • 直接不使用任何 c-z 关系、让程序从数据中学习 red sequence,也不会有很大的问题
    • 这里可以对现在的 color offset 有一些启示
  • 数据清洗是不可忽视的,这里 lambda 会受到数据噪声的不算太大的影响

Explanation for radius&luminosity cutoff #

  • 理论上,半径越大、光度 cutoff 越深就会造成 richness 性能越优异
  • 但是实际上存在 mis-centering 和 projection effect(这是 R11 中的结论)
    • mis-centering 指的是 optical BCG 和实际的 halo 中心不重合,甚至不包括 BCG 选错的情况
  • 如果不设置 radius 上限 projection effect 会被放大,而如果半径太小的话 mis-centering 会非常严重
  • 随着光度 cutoff 阈值的降低,richness 的误差变为由 mis-centering 主导
    • 也就是在一侧纳入更多的无关星系,而在另一侧丢掉一些星系
    • 所以其实和低光度星系的观测误差无关吗?

Appendix #

  • A 有一个简单的用于计算 richness 的手册
  • B 提供了初步的基于 abundance matching 的 mass calibration
  • C 在 maxBCG 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其中每一个 cluster 的新的 richness 测量

Thoughts #

  • 这里很多测试都对 richness 的表现没有反应,说明这个程序是过度复杂的?有简化的空间
  • 所以在新时代其实可以用 topN 这样的方法取代和 X-ray 数据的 scatter 作为参考标准
  • 在高红移和深数据中其实从 Lstar 继续降低还会有提升,这里可能只是被 SDSS 限制了
  • 是不是尽量让视线方向的深度和投影面的 radius cutoff 保持相似比较好?比如都设置在近似 1Mpc?

Supplement #

  • Poisson 噪声的意思是对于期望为 N 个点的计数,误差一般就是 $\sqrt{N}$

Old notes #

Intro #

  • 大型的测光巡天 DES, Pan-STARRS, HSC, LSST 可以生成几千平方度内的最高 z=1 的星系目录
  • halo mass-observable 关系的 scatter 对于宇宙学影响很大
  • maxBCG catalog 相对于 mass 的离散度是 0.45
    • X-ray 得到的对数离散度是 0.25~0.32(这里指的是给定质量下观测量的离散度)
    • weak lensing 得到的结果是 0.25-0.30
  • This work 是系列论文的第三篇(除了 R09 还有 R11)
  • 在系列中我们均采用 richness 对 $L_X$ 的离散度作为评价 richness 的标准
    • 对于固定的 richness,X-ray 和 mass 的对应关系非常好
    • 将这个离散度从 0.86 优化到了 0.69
  • 在 paper2 中研究了以上关系的 non-intrinsic scatter
    • 星系颜色/亮度/测光红移的误差都是不重要的
    • 主要的噪声来源于
      • 背景星系密度的波动(或者说投影效应?)
        • 为什么 X-ray 没有投影效应呢?前景或者背景没有热气体吗?
      • 星系中心的错误识别,导致 richness 的严重低估
  • 在 paper3(This work)中主要研究 richness 还有哪些可提升的地方
    • 仍然用相对 X-ray 的离散度作为评价标准
    • 一些尝试包括
      • 对蓝星系也进行计数
      • 用光度的加和取代数目加和
      • 测量具有更暗的光度的星系
  • 还研究了 richness 对于各种扰动的 robustness
  • 最后的结果是一个更新的 richness estimato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