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guri2018OpticallyselectedClusterCatalog

Brief #

  • 最主要的内容就是 data 的选择和前期处理
    • 这里的筛选标准其实和 SQL 语句比较相关,可以参考一下

Data #

  • 要求 z-band mag 亮于 24 并且 mag_err 小于 0.1
    • 24 等的阈值可以保证完备性
  • 用 i-band extendedness 作为 separation 的依据(HSC 的质量最好的波段就是 i,seeing 大概是 0.6 角秒)
  • flag cut 包括 edge、cr_center 以及 cmodel_flag
  • 用 cmodel 作为 luminosity mag,而颜色测量采用 PSF 匹配(也就是都卷积到最低图像质量)的孔径测光进行测量
    • 主要是为了避免 deblending failure 导致的颜色测量错误
    • 所以这里好像可以解释后一篇里面的 SQL 中的五个 magnitude 的来源?回去看了一下确实相减之后大小就是 color mag diff
  • 光谱数据来自很多大型的 spec survey 的 compilation,并且施加很多的 c-z plane 上的 cut 以去除蓝色星系
  • 相比前一次的 SDSS run Oguri2014ClusterFindingAlgorithm 进行了一些更改
    • 将 $\lambda_0$ 以及 intrinsic scatter $\sigma_\mathrm{resi}$ 设置为可以动态变化
    • mis-centering 的参数从 0.3 减小到了 0.12

Catalog #

  • 在比 0.1 更低的红移上 cluster 可能张角太大,并且星系太明亮可能超过 HSC saturating limit
  • richness threshold 设置为 15
  • 没有进行 volume limit 的校正,因为在 z=1.1 处 HSC 对于 0.2 L_star 的探测也是完备的
  • 将 cluster abundance 和 Tinker 2018 进行了对比,发现 N=15 和 1e14 的 virial mass 大致对应
  • 将 cluster redshift 和具有光谱数据的星系进行对比,bias 和 scatter 分别是 -0.001 和 0.008
    • HSC 的数据比 SDSS 更好是正常的

Comparison with SDSS #

  • 基本想法是用 HSC 的更深的数据校正 SDSS 的补偿因子是否准确
  • fig8 展示了二者之间的差距在 ±1 以内,但是在高红移 SDSS 校正之后的 richness 系统性地更高,说明补偿实际上是过度的

Comparison with X-ray #

  • 主要重叠区域是 XMM-LSS 以及后续的 XXL
  • 计算了 richness 和 X-ray 温度和 luminosity 的相关性
  • 相比 X-ray catalog 完备性在 80-90%
    • 有几个高温的 X-ray cluster 没有探测到是因为它们彼此靠近,而 CAMIRA 的 local bkg 方法会抑制这种信号
  • mis centering 结果仍然类似,70% 是准确定心的,30% 是 miss 的

Mock #

  • 从 N-body simulation 中提取 DM halo 的分布,然后根据 HOD 向其中填充真实星系,然后在 mock 数据上运行 CAMIRA
    • 添加的星系包括 red sequence 和 blue clump 两部分,具体的比例由一个成员星系数以及红移的函数来描述
    • 模拟了真实观测的效应,比如 CCD 坏区
  • 结果是 richness 和 halo mass 之间存在具有 scatter 的线性关系

Thoughts #

  • 感觉 HSC redMaPPer run 里面可以考虑改成 z-band? 然后在 0.1-1.0 上面运行一下
  • 这里事项的设置非常机械,基本就是 SDSS 的各种测试都移到 HSC 上再做一遍
  • 算法的更改不太多
  • 这里没有进行 WL calibration
  • HSC 确实仅和 XMM 有比较大的重叠,以及(这篇文章的)未来的 eROSITA
  • appendix 中说目前 HSC 的 bright star mask 会对低红移的 cluster finder 造成影响